首页 >> 甄选问答 >

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

2025-09-26 04:23:10 来源:网易 用户:施初菡 

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意图已经非常明显,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。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末期,当时魏国的实权掌握在权臣司马昭手中,而皇帝曹髦对此极为不满,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。

一、故事总结

在三国时期,魏国的实际控制者是司马昭,他是司马懿的儿子,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。司马昭虽未称帝,但已掌控朝政,大权在握。然而,他并未满足于现状,而是有取代魏帝、自立为王的野心。

魏帝曹髦对司马昭的专权非常不满,曾试图反抗,但最终失败并被杀。这一事件后,司马昭的野心更加明显,人们纷纷议论他的真实意图。于是,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便成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心怀不轨、意图明显的权臣。

二、关键人物与事件简表

人物 身份/角色 主要事迹
司马昭 魏国权臣,司马懿之子 掌控魏国朝政,意图取代皇帝,最终由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
曹髦 魏国皇帝 对司马昭专权不满,试图反抗,最终被杀
司马懿 魏国重臣,司马昭之父 早年权谋出众,为司马昭打下基础,死后由司马昭继续掌权
司马炎 司马昭之子 继承父亲遗志,灭魏建晋,建立晋朝

三、成语出处与演变

- 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:“帝见威权日去,不胜其愤,乃召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,谓曰: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吾不能坐受废辱,今日当与卿等自讨之。’”

- 演变:此语后来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意图明显、不可隐藏的野心家,尤其适用于政治或权力斗争中。

四、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
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人们,在权力斗争中,真正的意图往往难以隐藏,而聪明的人会提前察觉并做出应对。同时,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权谋与忠奸之争。

五、结语
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,更是对人性与权力的一种深刻洞察。它告诉我们,权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,而真正有远见的人,能够看清这一切,并作出正确的判断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