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宋苏轼
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,它以中秋赏月为契机,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。这首词不仅语言优美、情感真挚,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,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。

上阕开篇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,词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宇宙起源与时间流逝的思索,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。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”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,同时也暗示了人间与仙境之间的距离。接着,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通过想象自己飞升到月宫中,却又因害怕寒冷而退缩,反映了词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心理状态。

下阕则从个人情感出发,将目光聚焦于人间亲情。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”明月洒下清辉,照亮了孤独难眠之人。此时此刻,词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弟弟苏辙,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这句千古名言寄托了词人对兄弟情谊的珍视,也传递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:即使相隔万里,只要彼此平安健康,就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。

整首词情景交融,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又有对人生意义的探讨;既包含了对亲人深深的牵挂,也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。它不仅仅是一首咏月佳作,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、细细咀嚼。